美股新高时我没追涨:复盘上半年投资的 “反套路” 操作
上半年家庭投资复盘
家庭理财
7/19/20251 min read
在和操盘手 Patrick 拍摄视频时,他问了我一个关键问题:“你和其他港险从业者相比,最独特的竞争力是什么?” 我的答案很简单 —— 只劝客户买对,不劝客户买多 。
保险销售习惯夸大保险的优势,一味劝说客户加大投入。而一个真正专业、真诚的顾问,绝不会该只谈亮点,对潜在不足避而不谈。作为家庭底层资产,保险应当回归其本质作用 :避险+稳健。正因如此,我坚持为客户规划 20 - 30% 的合理保险资产占比,既能筑牢家庭风险防线,又不会因过度配置挤占整体资产的流动性 。
2025 年 8 月,我将迎来从事保险业十周年纪念。这十年我见证了不少客户的财务故事:有人靠卖房卖股权实现财富跃迁,也有人因盲目投资踩进深坑,更有几位因实体生意受挫而需要保单贷款、甚至退保套现来救急。我也逐渐想明白,仅靠我去讲保险如何稳健,远不足以为客户守护家庭财富 。我开始思考:作为从业者,是否应该更主动地分享自己的家庭理财思路,用实践经验帮助大家少走弯路?
基于这样的初心,我决定以从业十周年为契机,开启家庭理财分享计划。未来,我将每半年与大家复盘一次,把真实的资产配比、投资行动和踩坑经验分享出来。
截至 2025 年上半年,家庭流动资产投资结构:
股票(40%):美股为主,收息股占比70%(eg:VNQ, SCHD, QQQI, JEPI),增长型占比30%(eg:VOO, QQQM)
美债(10%):投资级收息债券为主(eg:国债,MIT)
美元保单(20%):家庭底层资产,大部分刚供完款,未到6-7%复利的收获期
现金资产(含定存)(20%):保证流动性,应对房贷、信用卡还款、公司行政等各项开支
Crypto(5%):BTC为主
这十年投资搭建顺序:底层资产(现金、保单) → 收息资产(按月定期买入) → 香港置业(占用1/3流动资金) → 增长型资产(按月定期买入QQQ, VOO, BTC)。简而言:与急于求成的投资者不同,我的核心逻辑是 “稳健 + 适度进取”,先打好地基再做高风险投资。早在10年前在港股小试牛刀的时候,我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就有了很清醒的认识:我受不了20%以上高波动。
上半年主要投资行动:
(1)今年年初复盘投资时,我发现家庭保单与投资级债券的总投入,恰好与股票投资金额持平。考虑到自己正处于 30-40 岁的年龄段,这样的资产配置明显偏于保守。
于是我调整了定投策略,降低了收息股的配置比例 —— 毕竟这类股票的分红大多会用于再投资。目前美股定投中,收息型与增长型标的各占五成,没有进一步提高增长型比例,主要是因为当前美股屡创新高,而我暂时无法承受 20% 以上的波动风险。
(2)我把加密货币的定投比例提高了 20%。若论高风险投资,养娃在我心中始终排第一,加密货币只能屈居第二。上半年加密货币大涨期间,交易平台评论区里 “人均千万盈利” 的盛况,比小红书 “人均千万身家” 的内容刺激多了。
选择加注,一方面是当前家庭投资组合有条件更进取;另一方面,股票定投实在太过枯燥,而加密货币投资既能满足冒险欲,也成了我寻找投资乐趣的出口。
(3)我清空了短期美债,转而配置了一份新的美元理财保单,锁定期为6年,之后每年可获得总本金 7% 的被动现金流。目前短期美债利率已降至 4% 以下,而这份保单的保费预缴保证利率达 4.3%,更具优势。
做出这一调整,还因为家庭即将迎来新成员,这份保单也顺理成章成为我们为 TA 准备的第一笔底气资金(F.U.Money)😄😄😄